资材业农化频道 | 温室频道 | 饲料兽药频道 | 农业机械 种植业蔬菜频道 | 水果频道 | 园林频道 | 茶叶频道 | 大田频道 | 药材频道 养殖业水产频道 | 畜牧频道
| 农业网主站 | 注册 | 登陆 | 取回密码 | 邮件 | 人才 | 展会
热点搜索: 铁观音 普洱 岩茶 红茶 绿茶 乌龙 茶具
茶叶网首页 > 茶叶资讯 >市场分析 > 正文

市场分析

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腾飞
茶叶网 来源: 云南经济报 时间:2013/9/27 【  】 【打印】【关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的国家,并且拥有最广大、最集中的消费群体。茶叶,伴随着中华民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俨然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中国人爱茶、品茶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无论是文人墨客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必备品。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普遍增强,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茶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新的活力,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茶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本源性、地域性、民族性、保健性、包容性的特点,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实质将得到进一步彰显。中国茶道“德·和·俭·真”四谛契合当前的天时、地利、人和,意味着宇宙间万物的有机同一与和谐,由此产生并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正融入到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之中,并且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人自古以来的饮茶习惯和健康意识的普遍增强,以及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必将增加茶叶的消费需求,凸显我国茶叶消费巨大潜力,茶叶产业必将成为“和谐盛世”的朝阳产业之一。

  然而,时至今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仅只是一个产茶大国,而非产值大国,茶叶消费能力还达不到国人饮品消费的三分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全国茶叶有上千个品种,各产区各茶类各自为阵,无统筹发展战略规划,盲目扩充茶园,使得消费量的增长难以达到产量的增长。

  二是茶厂多而不强,同质化竞争激烈;地域品牌众多,产品品牌稀少,具有知名度、美誉度、信赖度和号召力的名牌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使得茶叶产业难以形成合力去与碳酸饮料等低品质饮料竞争。

  三是健康概念多而杂,保健价值被虚夸,很多常识性的概念被模糊,让消费者迷茫困惑,难以建立具有理性消费观的消费集群。

  四是最具魅力的民族茶文化没有得到系统梳理、整合和传播;历史文化被大量抄袭、复制或伪造,得不到正宗传承,使茶作为健康饮料的第一属性被误导,国粹茶文化难以走出国门。

  中国茶叶的核心出路在于品牌化,品牌的建立离不开文化作为支撑。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普洱茶、洞庭碧螺春、峨眉竹叶青、黄山毛峰、信阳毛尖、滇红茶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名贵好茶,都是地域性文化品牌。而地域文化属性,就是品牌化运营的个性,是能够成就品牌的远景。

  当前,国内多数茶企还在为了生存而套用地域品牌作为企业品牌的前导,尚鲜有在地域品牌中融入民族文化、企业文化打造的驰名产品品牌。只有各个茶区,各个茶类都结合各自的地域优势,着重开发独具地域特色的高品质文化品牌产品,通过不同的风格特质分别去培训不同的消费群体,建成各自的茶产业生态圈(政府、茶社、茶企、茶商、消费者),在国内茶产业形成以“和”为核心的合力,不断扩大并夯实饮茶人群,“茶为国饮”将成为现实,国粹茶文化必将引领国茶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和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促进云南民族茶文化发展,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发挥民族文化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作用,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文化强省、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我们茶企茶人的目标和责任。

  茶文化,作为中国的原创性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润物细无声,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不仅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同时涵盖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茶文化,以“德”为核心,以“和”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提倡无私奉献,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倡导对人的相互尊敬,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茶文化,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社会公益为己任,结合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茶文化内涵,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示范性作用。

  茶文化,是中国之国粹。以茶会友,以“和”为贵。邀请省内外、东南亚的文化、商务官员,共同感受云南民族茶文化的魅力,增强省内外及周边邻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沟通,领略茶饮情趣,体现中国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促进云南民族茶文化与茶经济的发展,促进云南民族茶文化旅游、商贸等方面的融合与繁荣,促进多层面及深层次的共享与合作。为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内外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茶文化,以民族茶产业发展为主体。茶是经济作物,茶文化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紧密结合当前中国茶产业的现状,以茶文化带动茶产业发展和品牌升级,培育茶业领域领袖企业,引领茶商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茶行业增强软实力。

  因此,以茶文化为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跨越省区、国门,弘扬各民族茶文化,创新民族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把各民族优秀的茶文化、茶产品展示给世人,将中国几千年茶文化发扬光大,将中华大爱、健康、积极、向上、和谐、礼仪文化传向全国乃至世界。

茶叶网编辑:agronetnieman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茶叶网”(www.agrotea.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茶叶网”(www.agrotea.com)联系。

热点新闻

·婺源绿茶:千年茶乡的匠心之作
·勐腊县: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陕西省安康市:秦巴明珠续写香茗传奇
·湖南双牌:苦瓜红茶受欢迎(图)
·临沧创新思路造“天下茶仓”(图)
·云南绿春县:一片茶叶的“致富经”(图)
·信阳浉河区:茶乡的“扮靓秘方”(图)
·上半年农民收入增6.6%,农业农村经济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