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材业农化频道 | 温室频道 | 饲料兽药频道 | 农业机械 种植业蔬菜频道 | 水果频道 | 园林频道 | 茶叶频道 | 大田频道 | 药材频道 养殖业水产频道 | 畜牧频道
| 农业网主站 | 注册 | 登陆 | 取回密码 | 邮件 | 人才 | 展会
热点搜索: 铁观音 普洱 岩茶 红茶 绿茶 乌龙 茶具
茶叶网首页 > 茶叶资讯 >茶叶文化 > 正文

茶叶文化

布朗族的饮茶习俗
茶叶网 来源: 互联网 时间:2012/11/27 【  】 【打印】【关闭

  布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约8.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布朗山、西定、巴达山区一带。这里群山起伏、郁郁葱葱、清香四溢,是闻名世界的普洱茶的故乡。据说布朗族在古代是濮人的一支.也是云南最早的一个种茶民族,素有“古老茶农”之称。

  千百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都会在那里种下茶树,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经有过布朗族寨子的地方,几乎都有古茶树。在布朗山、西定、巴达和打洛等地,最早种茶的均是布朗族。布朗山的茶叶,汤色金黄透亮,苦涩味重,回甘好,生津强,呈蜜香.祛油腻,为普洱生茶名品。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人们的生活大多与茶、竹子有关:布朗人祭火神、请佛爷念经时,祭品中须有竹笋和茶:办婚事时,用茶叶作礼品。男青年向女青年求婚时,习惯请一位长者带着茶叶和烟去女方家提亲。所以在布朗族人居住的屋前屋后,总能见到茶树和竹子。

  布朗族人不仅擅于制作竹筒烤茶和酸茶,而且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土罐茶的传统习俗。

  竹筒烤茶是每年到了4月至5月.布朗族妇女将采回的嫩毛尖放进锅里炒干.趁热装入带盖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待竹筒的表皮烤成焦状时,喷香可口的竹筒烤茶就制成了。竹筒烤茶是布朗族人待客的上品。

  酸茶的制作方法是: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风、干燥处7天至10天.使之自然发酵,再装入较粗长的竹筒内,压实、封口后埋入房前屋后的地下干燥处,以土盖实,埋一个月后即可取出食用。

  布朗族吃酸茶的习俗非常古朴,一般早、晚各吃一次。在家中燃起火塘,焖上一锅饭,烧上一些辣椒,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是一种美食与保健食品。

  喃咪茶是一种蘸喃咪吃的茶.在勐海县打洛等地的布朗族人以茶当菜。吃法:将新抽发的茶叶一芽二叶采下,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以减少苦涩味,再蘸喃咪吃。有的不用开水烫,直接将新鲜茶叶蘸 喃咪佐餐。

  青竹茶是既简单、实用,价值又贴近生活的一种饮茶方式,布朗族人常在离开村寨进山务农或狩猎时饮用。其烧制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长30厘米至50厘米碗口粗的鲜竹筒,一端削尖.盛上洁净泉水,斜插入地,当作烧水器皿。再找根粗度略细些的竹子,做成几个可盛水的小竹筒作茶杯,为防止烫手,底部也削成尖状,以便插入土中。然后找些枯枝落叶于竹筒四周,当作燃料点燃,将竹筒内的水煮沸。与此同时,在茶树上,采下适量嫩叶茶枝.用竹夹钳住在火上翻动烤焙,去其青草味,焙出青香。烤到茶枝柔软时,用手搓几下,使之溢出茶汁,待竹筒茶壶内泉水煮沸时.随即将揉捻后的茶枝放进竹筒内再煮3分钟左右,一筒茶便煮好了。接着,将竹筒内的茶汤分别倒入竹茶杯中,人手一杯,便可饮用。当接到青竹茶,送入鼻端,深深一闻.随即用口一尝,虽觉有点原始,但喝起来别有风味:它将泉水的甘甜、竹子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滋味浓醇而爽口。

  布朗族的青竹茶,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茶汤新鲜。从采摘茶树鲜枝到加工成茶,再烧制成茶汤,一般只需10分钟时间;二是泉水洁活,煮茶用水,是从近处山野取来的山泉活水,无需经过其他盛器倒腾,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污染;三是茶具清洁,新砍下的鲜竹筒制造的茶壶和茶杯.不存在不洁之物。这三个条件,在当代饮茶过程中是难以做到的。

  布朗族人还采用土罐茶招待宾客。这种土罐茶是将晒青毛茶放入一个小土罐中,在火塘边慢慢烘烤,并不停地抖动,使茶叶能均匀受热。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

  布朗族人不仅将茶叶作为饮品,还把其作为祭品、礼品,甚至作为姑娘的陪嫁品。在赕佛、建新房、人寨式、祝寿、订婚和结婚时,茶叶、酸茶都是布朗族人之间表达心意、传递感情的礼品。

  (1173)林淳篆书“琴高岩”三个大字的摩岩石刻.900多年过去了,那三个巨大的篆字仍清晰如初、闪闪发光。高高的悬崖绝壁上还有宋、明、清人的题刻,如“琴仙丹所”,“仙溪”、“钓台深处”、“琴高公隐雨崖”等:那些石刻诗赋有的印痕较深,清晰可辨:有的被风雨侵袭,漫漶不清:有的精美,有的拙劣:有的秀气,有的丑陋。酷似碑林或断垣残壁上遗存的古代石刻。

  山下溪旁有一隐雨岩.岩下有丹洞。相传东汉时,一位姓琴名高的处士看中此山风水,钟情于此。他以山为家.长期居于洞中.一心修道,终日炼丹,适时垂钓:终于功德圆满、修炼成仙,腾云驾雾,飘然而去……琴高山因此而得名。当琴高炼丹修真、得道成仙骑着赤鲤升天而去时,将炼丹的药渣等倾人了琴溪中.于是就幻化成了奇妙的琴鱼。宋人林淳诗曰:“琴高先生仙之徒,飞控赤鲤升天衢.赤鲤一去不复返,药渣散作琴高鱼。”所以,这种“长不盈寸、龙鳍果腹”,长得十分奇特的小鱼.因产于琴溪而得名“琴鱼”。

  据《大清一统志》载:“汉琴高居泾北山岩,修炼得道,乘赤鲤上升,因名其山日琴高山,溪日琴溪,上有炼丹洞。每岁上已,溪中出小鱼,传为药渣所化,因名琴高鱼”。

  琴鱼甚是奇趣.虽然它身长不过一寸,却是虎头凤尾,龙鳍果腹,重唇四腮,眼如菜籽,鳞呈银白,口角处还长着两根“龙须”.很是惹人怜爱。想来,这琴鱼很可能与泾县盛产的大鲩有关:所以苏东坡有诗云:“愿随琴高去,脚踏赤鲩公”。

  宋代茶诗大家梅尧臣在《宣州杂咏》诗中咏琴鱼道:“古有琴高者,骑鱼上碧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边”。而元人贾铭在《饮食须知》中也说:“鱼味甘性平,俗名春鱼。春月间从岩穴中随水而出,状似初化鱼苗.一斤千头.或云鲤鱼苗也。今宣城泾县于三月三前后三四日亦出小鱼,土人炙收寄远.或即此鱼”。

  “琴鱼”游移在琴高山以下的一带水域.别处上下游均不见.而且只有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前后几天才出现.平时却是了无踪影.不知遁于何处。因此越发显得珍贵、离奇。宋代以来,列代奉为珍品,年年纳贡,久盛不衰。琴鱼可佐食、作汤、羹食,不仅仅是味道极为鲜美,而且有解毒养身之功效.早在唐时即为贡品:但不知从何时起,当地人不再烹食琴鱼.而是将琴鱼制成了别具风味的“琴鱼茶”。

  在阳春三月柳缘桃红时,当地人用特制的三角网等捕捞工具将琴鱼捞起后,趁着鲜活将鱼放进有茶叶、桂皮、茴香、糖、盐等调料的沸水中,煮熟后放到篾匾上晾净除湿,再用木炭火将其烘干至橙黄色就成为别有风味的琴鱼干了:若是密封存放,数月不变形色。可谓:上桌是盘中珍肴,品茗乃茶中佳品。

  倘若想饮用“琴鱼茶”.只需将琴鱼干数条放人玻璃杯中.再添加精品绿茶“涌溪火青”,随着沸水的冲泡,杯中立即会腾起一团缘雾:须臾、清澈的茶汤中琴鱼就好像“死而复生”,它们个个头朝上、尾朝下、嘴微张、眼圆睁,在杯中摇摆游戈,如戏水、似遨游,可谓是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此时,那“琴鱼茶”的茶汤是鲜香甘醇,散放出一种沁人心脾的奇异清香:饮之则使人回味无穷……茶汤饮后.可将鱼干放人口中细细咀嚼,其肉嫩酥软、咸中带甜,鲜美爽口令人欲罢不能。时今,琴鱼虽然适时可购,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但由于产量低、味道好,仍是难得的美食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据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介绍:琴鱼茶也是远古时代先民将茶茶、制茶、煎饮茶的场景等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琴高山虽然不高.却以它神奇的传说和飘渺的仙气闻名天下.却以它独特的风姿和诱人的魅力名噪四海。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慕名而至,雅士名流纷至沓来。他们或为山色所动,或为人物所感,或为珍品所迷,吟诵不断,传唱不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章。如陆放翁在《冬夜》诗中日:“一掬琴高鱼,聊用荐夜茶”。而欧阳修在《和梅公议琴鱼》诗中则说:“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溪鳞佳味自可爱,何必虚名务好奇”。

  是啊,琴高已升天成仙了,然色、香、味俱佳的琴鱼却是留下来了: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考究抑或羡慕神仙的虚实或虚名呢?想来.还是在桃红柳缘时节去品尝那奇趣奇妙的琴鱼茶吧!

茶叶网编辑:agronetcww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茶叶网”(www.agrotea.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茶叶网(www.agrotea.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茶叶网”(www.agrotea.com)联系。

热点新闻

·婺源绿茶:千年茶乡的匠心之作
·勐腊县: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陕西省安康市:秦巴明珠续写香茗传奇
·湖南双牌:苦瓜红茶受欢迎(图)
·临沧创新思路造“天下茶仓”(图)
·云南绿春县:一片茶叶的“致富经”(图)
·信阳浉河区:茶乡的“扮靓秘方”(图)
·上半年农民收入增6.6%,农业农村经济稳...